
![]() | 第93屆大會 (2024)潘建偉榮譽理學博士 |
魯班削竹木做了隻會飛的喜鵲,可以飛三天不下來,並自認巧妙。墨子卻認為,倒不如削三寸木料,做個車轄,能承載五十石的重量,更有意義,並嘆謂:「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那就是說,對人有利的技術才叫做巧,無利於人叫做拙。潘建偉教授不僅是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而且把理論構想推進到現實應用,對國家有功、對人類有利,堪稱為巧,實不為過。
潘建偉教授,來自浙江東陽,本科和碩士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畢業後負笈奧地利,先在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實驗物理專業博士,在維也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在該校擔任博士後及高級研究員。2001年歸國,返回母校工作,在近代物理系任職教授,於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他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並兼任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
墨子做了小孔成像實驗,是人類史上的首創,並提出了「光學八條」,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奠定了現代光學的基礎。兩千多年後,潘教授把量子光學的應用推向高峰。他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利用量子光學手段,在量子調控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灼見頗多,技術精巧,使量子信息實驗研究成為近年來物理學發展最迅速的方向,成就非凡。
從歐洲學成歸國的潘教授,在母校組建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早在2003年,當時大多數人仍埋首於在實驗室內部的原理性演示之時,他已萌生通过卫星实现天地一體化網路的構想,描繪廣域量子通信的藍圖,為此開展了一系列先驅性的實驗研究。經過多年艱苦攻關,潘教授團隊使衛星量子通信成為可能,最終成功研製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升空。這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是命名為「墨子號」。潘教授認為:「墨子是非常偉大的光學家,而我們現在做量子通信和量子衛星,所用的手段都是光或者光量子,用墨子為量子衛星命名,除了紀念這位先賢的成就,更是為了展現我國的科研自信。」
量子通信基於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目前唯一能夠實現信息理論可證安全性的通信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水準,確實巧同造化。如何提升現實安全性,實現長距離、可實用化的量子通信,正是最大的挑戰,也是國際學術界的奮鬥目標。潘教授利用「墨子號」率先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空間量子科學實驗,驗證了通過衛星實現全球化安全量子通信的可行性。既新且巧的研究成果,使我國牢牢佔據了空間量子科學研究領域的引領地位。
「墨子號」的成功,讓潘教授團隊對光子的操控達到了精巧的極致,故而推動了整個光量子信息處理的飛躍。2020年開始,潘教授團隊研製成功「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並不斷升級,向世人展示了量子計算系統處理特定問題的能力,能遠遠超越最強的經典超級電腦,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先賢的巧思和現代的突破再次交織,令人讚歎。
「墨子號」和「九章」,肯定不是魯班那只會飛的喜鵲,而是墨子的車轄,能傳送大量的信息、滿載自信的希望,強國利人。
新巧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有重要的影響力,也為潘教授帶來諸多殊榮。他曾獲國際量子通信獎、美國科學促進會克利夫蘭獎、美國光學學會伍德獎、蔡司研究獎等國際獎項,也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改革先鋒獎章(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等國家獎項和稱號。此外,他目前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服務社會,貢獻祖國。
量子新興願強國,科研巧妙稱絕群。校長閣下,潘建偉教授的量子信息研究,敢為天下先,成就有目共睹。他辛勤的付出,讓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實現由「跟跑」邁向「並跑」的跨越,甚至有「領跑」的飛躍,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表揚潘教授科研新巧,利國利人,本人謹恭請校長閣下頒授榮譽理學博士銜予潘建偉教授。
此讚辭由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鄧思穎教授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