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ontent Pane
Congregation
小字型 normal text size 大字型
主内容开始

潘建伟

第93届大会 (2024)

潘建伟

荣誉理学博士


赞辞:

鲁班削竹木做了只会飞的喜鹊,可以飞三天不下来,并自认巧妙。墨子却认为,倒不如削三寸木料,做个车辖,能承载五十石的重量,更有意义,并叹谓:「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那就是说,对人有利的技术才叫做巧,无利于人叫做拙。潘建伟教授不仅是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而且把理论构想推进到现实应用,对国家有功、对人类有利,堪称为巧,实不为过。

潘建伟教授,来自浙江东阳,本科和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负笈奥地利,先在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实验物理专业博士,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该校担任博士后及高级研究员。2001年归国,返回母校工作,在近代物理系任职教授,于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墨子做了小孔成像实验,是人类史上的首创,并提出了「光学八条」,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奠定了现代光学的基础。两千多年后,潘教授把量子光学的应用推向高峰。他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利用量子光学手段,在量子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灼见颇多,技术精巧,使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方向,成就非凡。

从欧洲学成归国的潘教授,在母校组建了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早在2003年,当时大多数人仍埋首于在实验室内部的原理性演示之时,他已萌生通过卫星实现天地一体化网路的构想,描绘广域量子通信的蓝图,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先驱性的实验研究。经过多年艰苦攻关,潘教授团队使卫星量子通信成为可能,最终成功研制全球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这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是命名为「墨子号」。潘教授认为:「墨子是非常伟大的光学家,而我们现在做量子通信和量子卫星,所用的手段都是光或者光量子,用墨子为量子卫星命名,除了纪念这位先贤的成就,更是为了展现我国的科研自信。」

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信息理论可证安全性的通信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水准,确实巧同造化。如何提升现实安全性,实现长距离、可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正是最大的挑战,也是国际学术界的奋斗目标。潘教授利用「墨子号」率先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空间量子科学实验,验证了通过卫星实现全球化安全量子通信的可行性。既新且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牢牢占据了空间量子科学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

「墨子号」的成功,让潘教授团队对光子的操控达到了精巧的极致,故而推动了整个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飞跃。2020年开始,潘教授团队研制成功「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并不断升级,向世人展示了量子计算系统处理特定问题的能力,能远远超越最强的经典超级电脑,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先贤的巧思和现代的突破再次交织,令人赞叹。

「墨子号」和「九章」,肯定不是鲁班那只会飞的喜鹊,而是墨子的车辖,能传送大量的信息、满载自信的希望,强国利人。

新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影响力,也为潘教授带来诸多殊荣。他曾获国际量子通信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美国光学学会伍德奖、蔡司研究奖等国际奖项,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改革先锋奖章(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等国家奖项和称号。此外,他目前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服务社会,贡献祖国。

量子新兴愿强国,科研巧妙称绝群。校长阁下,潘建伟教授的量子信息研究,敢为天下先,成就有目共睹。他辛勤的付出,让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现由「跟跑」迈向「并跑」的跨越,甚至有「领跑」的飞跃,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表扬潘教授科研新巧,利国利人,本人谨恭请校长阁下颁授荣誉理学博士衔予潘建伟教授。

此赞辞由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邓思颖教授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