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3Jeffrey D. SACHS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
让我们憧憬一个世界,各国真诚落实多边协议,和谐共处;贫困生活销声匿迹;优质教育垂手可得;全球暖化管控得宜;地球资源生生不息;优美生态无处不在。
可惜,上述看来似是遥不可及的梦景。实况是:全球现今至少有30个地区饱历不同形式的冲突;一亿人以上被迫逃离家园,颠沛流离;近10亿人在极端贫穷境况下挣扎求存。各国曾承诺,以工业化前的全球平均气温计算为起点,将气温升幅控制于不超越摄氏1.5度之内。实况看来,这目标很可能于2027年提前云飞烟灭。这预测令人担忧,后果会为全球带来灾劫;近期各地遇到的极端天气,便是明证。
然而,各国要达到改善全球起居生活的目标,尽管挑战重重,仍是取得一些进展。比如在较贫穷的国家,投入教育的资源增加了;扑灭顽疾如疟疾和爱滋病等亦取得了成绩;以及全球已开始转用电动汽车。
为了子孙后代旳福祉,我们不单要悉力做好环保工作,还要在全球层次上加强力度;这方面的进展,庆幸仍有令人乐观之处。科技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崭新可持续发展方案,如再生能源、可持续农业、在线教育等措施。此外,各国皆曾作出承诺:反战争、倡和平、保障人权、维护国际法、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但能否落实这些承诺仍待观察。
在环球的层面上,实现上述愿景是联合国的职责。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祸,全球国家于1945年成立联合国。从那时起,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便连结起来,签署和执行不同的公约、条约、宣言及共同纲领;虽然过程中每每议事纷乱,困难重重。
联合国及其辖下机构经常获得才德兼备之士的匡助,同心协力推动议题,是令我们对这个国际组织仍满怀希望的主要原因。今天,我喜不自胜,有幸能为大学介绍荣誉博士学位受领人 - 哥伦比亚大学杰出讲座教授Jeffrey D. Sachs,他同时是该校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教授是举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极具影响力,研究涵盖经济发展、全球宏观经济、气候变化和扑灭贫穷等范畴。
四分一世纪以来,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事务上, S a c h s教授一直是其中一位主要领袖。他曾在联合国三位秘书长在任期间担任特别顾问:首先是在科菲.安南的任内就联合国「21世纪发展计划」协助制定实践策略;然后是辅佐潘基文实现发展计划的目标;今天,他协助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制订了多项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目标」,简称为SDGs,并将这些目标纳入「21世纪发展计划」内,于2015年推出。
上述17个SDGs谋求为人类于2030年构建更环保、更公平和更美好的世界。若要实现这些目标,不单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亦要相关地区对SDGs有所理解,并承诺贯彻执行。Sachs教授从订定SDGs的行动大纲至执行细则,皆尽心竭力,并拉动学术界、民间组织和私营机构提供支援,共同为实现SDGs的目标而努力。
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主导下,S a c h s教授在2012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并出任该网络的主席。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其组织涵盖来自各大洲的1,900多个成员机构。
我特别提及这个网络,是因为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于2018年合作成立网络的香港分部,为社会略尽绵力,同仁皆与有荣焉。在S a c h s 教授的支持和参与下,分部一直努力应对香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纵横交错的问题。在相对富裕繁荣的香港而言,这些仍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网络经常招揽大学参与其工作。长久以来,教授一直鼓励大学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发光发亮。他建议各大学开办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课程、辅之以研究和行动纲领。此高瞻远瞩之举,世界知名学府皆相继追随,包括香港中文大学。
教授倡导的网络,广纳贤才,覆盖全球。他曾发起成立了不少地区性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并出任其中几个中心的董事会成员,例如以教授之名冠名的马来西亚吉隆玻双威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悉力为东盟国家服务。教授倡议的其他相若中心,遍布于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等地。
Sachs教授一直认为若要推动改革,必须以理服人, 弘扬其中要义。因此,他通过撰写畅销书籍,如《贫穷的终结》,倡议灭贫;他并与其他公众人士如他的朋友、摇滚乐巨星B o n o合作,在主流媒体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经验。教宗方济各和希腊东正教牧首巴塞洛缪,共同为教授近期着作《道德规范》撰写前言。该书是梵蒂冈领导下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其中一项成果。
教授经常指出,全球不缺资金,以满足地区在经济上的基本需求,包括支援普及教育和全民保健等项目。可惜全球财富分布不均,绝大部份存放在富裕国家或亿万富豪的账户内。他最近引用数据说明,在新冠病毒爆发前,低收入国家只有41% 的儿童完成了初中教育,与SD G s订立的目标,即于2030年所有适龄儿童皆可完成初中教育,相距甚远。他认为这情况很大程度上与贫穷有关;更认为要达至目标,只需将仅占富裕国家年度收入的0.1%,或全球亿万富翁不多于1%的年度资产转移至低收入国家,便能扭转局面。贫富悬殊的问题日益严重,教授更提醒我们,数据外还有道德规范、公民美德、以及政府决策等,此尽皆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维。
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教授从不提供学术上的灵丹妙药。他曾说:「基本问题只需要基本的解决方案,没有神奇之处。」但他的治学历程,却是神奇炫目。他在美国底特律长大,家族源自东欧;中学毕业后选择在哈佛大学修读经济学,以最优等的成绩完成学士学位课程后,继续在哈佛深造,七年内先后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随即留校任教;年仅28岁时,已崭露头角,晋升为正教授。
任教不久,教授开始以他的专业知识帮助不同国家解决危机,过程中,他发现环球正陷进关键的时刻。教授的知识转化历程始于1980年代,他建议的「休克疗法」经济策略,成功为玻利维亚政府解决当地急促的通货膨胀问题,并透过谈判大幅削减其外债。这项经济复苏计划的成就,促使后共产主义时期的波兰领导人,邀请教授草拟该国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蓝图。其后欧洲的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也相继邀请他提供仿效波兰的经济改革方案。他这方面的功绩,甚至引起当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后来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注意,先后邀请他就经济改革问题提供意见。
从那时起,教授先后受聘为数以十计的国家领导人提供谘询服务,足迹遍及美洲、欧洲、非洲、中东和亚洲,他也向中国政府提供意见。在内地,他与国家高级官员共同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此外,他亦曾协助最贫困的国家,通过谈判减免了一些沉重的债务。
2002年,他从哈佛大学转职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主管该校跨学科的地球研究所,探索世界面临的复杂议题,包括如何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一直担任中心的职位到2016年。其后他继续领导该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协助世界各地政府和机构,以联合国的SDGs为本,制订发展策略和相关的行动纲领。
教授对世界的贡献,既深且广,横跨众多层面,造福社稷。为此,他获奖无数,在此无法一一尽列;当中包括2015年的蓝色星球奖,以及2022年唐 奖项中的永续发展奖,这两个全球赫赫有名的奖项,皆表彰教授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的亮丽成绩。他亦曾两次入选《时代》杂志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之列。
作为一位宏观经济学家,教授深明他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探讨问题,过程或需涉猎历史、文化、本土政治、科技、地理资讯、地缘政治、公众舆论、以及环境和自然资源所牵缠的种种掣肘,此等因素皆会影响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命脉。在研究这些议题时, 他每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这方式并不常见。他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比喻为医生的临床断症,即必须先了解病情始制订诊治方案。他述说他的论证实践方法,灵感并非来自经济学的理论,而是来自他的妻子Sonia,一位临床医生。
教授的学术生涯,一直是以研究为主,辅以考察及实践验证。他抓紧每一个机会尝试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并经常说服同行通过教育或谘询服务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