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ontent Pane
Congregation
小字型 normal text size 大字型
主內容開始

葉錫安博士

第86屆大會 (2018)

葉錫安博士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讚辭:

今日,香港中文大學將要表彰一位為香港社會貢獻良多的知名人事──葉錫安博士。葉博士所作的卓越貢獻,與他出類拔萃的領導才能息息相關,不論在法律專業或公益事業上,別人常以各種理由推辭的工作或挑戰,葉博士往往都樂於接受,展現出捨我其誰的領袖胸襟。而無論擔當哪一種領袖角色,葉博士都擅於結合領導與服務,為領袖的定義賦予更實際的意義。以葉博士自己的話形容,「領導並非統治的權力,而是可以服務他人的榮幸」。 

葉博士的領導和服務往績顯赫,實建基於他在法律專業的成就。1971年,葉博士獲得英格蘭和威爾斯事務律師執業資格,翌年回流香港,加入當時行内龍頭大行孖士打律師行(Johnson Stokes & Master)。葉博士從低做起,由助理律師步步晉升至高級合夥人,更於1996年起擔任孖士打律師行主席,直至2004年退休為止,他將一生事業奉獻予同一間律師行,更成為同輩中最炙手可熱的訴訟律師之一。 

(在大學修讀和教授法律的我們,如果留意到葉博士的成就並不依靠一個法律學位來開展的話,一定會百感交集。事實上,葉博士是透過司法學徒制度,當了五年法律實習生才成為執業律師,一般人認為這是獲得專業資格最艱巨的途徑,但葉博士卻視之為「最實際的門路」:除了可以邊做邊學,還有不俗的報酬,對於有家室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葉博士不久便於法律界嶄露頭角,不但工作表現深受客戶稱許,法律界同儕亦開始對他的才幹青睞有加。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葉博士先後出任多個領導職位,但律師行的繁忙工作他一樣應付自如。 

1985年某日,葉博士突然接到香港律師會電話,邀請他出席理事會議;儘管對會議目的毫無頭緒,葉博士仍欣然赴約。他當時心想:難道我犯了甚麼專業失當?當知道真相後,葉博士如釋重負,同時也大吃一驚──原來理事會出乎意料地邀請他擔任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博士以缺乏經驗及律師行事務繁重為由婉拒邀請,但答應出任副會長。兩年後,葉博士以38歲之齡當選會長。 

葉博士擔任香港律師會會長後,即要著手處理不少迫切的難題。例如,當時法律界正面臨美方巨大壓力,要求開放香港市場,容許美國律師在未取得香港執業資格及認證之前在港執業。除了關係香港法律從業員的切身利益外,開放市場顯然亦會對其他專業構成壓力。為了滿足各界需求,找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葉博士尋求多個專業團體的支持,並確立了彼此的共同利益。而通過這次經驗,葉博士還學會了攜手合作和互相理解的實用價值。

同一時期,香港法律界亦面臨制訂基本法的敏感議題,法律工作不容馬虎。作為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博士親自擔任一個基本法起草工作小組的組長,以確保基本法條例不會違背香港的法律精神,並符合香港市民的意願。葉博士亦成為由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成員。 

葉博士於1991至1995年期間,出任香港立法局議員(法律界功能組別),他至今仍是唯一出任過該職銜的事務律師。於立法局內,他的重要職責之一是主持法案委員會,審議香港設立終審法院這項既敏感又關鍵的議案。 

葉博士對香港法律界所作的貢獻多不勝數,但因篇幅所限我們無法一一列舉。簡單而言,葉博士通過不同形式,於香港法律界服務了超過二十個團體。 

葉博士於1993年收到另一個意外邀請,當時的教育局長力邀他擔任香港教育學院的籌備委員會主席,此舉再一次肯定了葉博士的領導才能。葉博士小時候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個人經驗談不上美好,這亦是他選擇到英國生活及升學的原因;事實上,英國的教育模式更適合葉博士的求知態度。葉博士認為,成立一所具大學規模的學院以培訓更多本地教師,是改善香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步。 

成立新學院過程殊不簡單。當時香港已有五所獨立的教育學院,各自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教育方式,而五院合併更會為一眾教職員帶來裁員的憂慮。葉博士再一次展現了非凡的領導能力,順利帶領五所舊學院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為日後升格為香港教育大學打下良好基礎。新學院成立後,葉博士順理成章成為創校校董會主席,於1994年至2003年的九年間為學院服務。 

葉博士的眼光和魄力,造福香港法律界和教育界,僅僅在這兩個界別的貢獻,已令人欽佩不已。但葉博士在成功之後,不忘透過香港賽馬會(馬會)的工作貢獻香港慈善事業。於擔任馬會主席期間,葉博士領導馬會推行多項改革措施,一再展示他的創意和領導才能。 

馬會是香港最大的機構之一,不但反映了葉博士所說香港人「對賽馬的熱情」,更透過旗下的慈善信託基金造福社群,躋身國際十大慈善組織之列,並且每年為政府庫房貢獻逾二百億港元的稅收。近年,馬會每年均捐款約四十億港元,資助二百多個慈善及社區項目。香港中文大學多年來厚蒙馬會慷慨捐獻,包括於2014年獲得馬會一筆十三億港元的資助,成立全新教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該畢捐款當時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一百三十年以來最大筆的單一贊助。

這些驕人記錄令馬會慈善工作提升的空間好像不大。英諺所謂的「沒有損壞,就不要修理」雖是常識,但也往往成爲自滿不前的借口。領導不只是稱職的管理人;傑出領袖可以在成功的基礎上精益求精。 

出任馬會主席後,葉博士對其提供慈善贊助的機制作出了重大改革,令馬會向來備受好評的社區工作,進一步得到完善。馬會傳統上扮演「被動」的贊助人角色,即在接到團體的資助要求時才作出回應。而在葉博士的領導下,馬會發展出一套更高瞻遠矚的策略,從而更全方位、更大力度地造福香港社會。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採取更主動的贊助策略,透過與一系列政府和非政府團體的合作,集中支援四個範疇的發展:培育青少年、建立長者友善的社會、推動「全民運動」風氣,及支持藝術、文化和保育發展。 

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改革,是葉博士致力為社會各界促進更多合作機會的成果。事實上,馬會僅僅是被動地回應贊助要求,已可以作出重大貢獻,但葉博士根據個人經驗,認為只要我們群策群力,特別是將為了自身利益尋求資助的潛在競爭者,變成為有著共同目標而和衷共濟的夥伴,那麼我們所能達致的成果,必然更大更可觀。葉博士的策略是將馬會定位成一個「值得信賴的中立方」,建立一個可供不同團體追求一致目標的平台,從而將真正合作的障礙一一清除。 

葉博士憑藉出眾的公益服務,贏得無數榮譽和獎項,令人心悅誠服。葉博士於1981年成為太平紳士,1997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香港教育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亦向葉博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2017年,葉博士獲授香港特別行政區金紫荊星章。 

葉博士深信「領袖必須先學會服務社群,體察別人的困境,體諒他人的難處,並積極施予援手。」毫無疑問,葉博士在其公益事業上一直奉行此原則,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領袖楷模。 

為了表揚葉博士對本港公益事業的非凡貢獻,以及葉博士帶給香港社會的卓越領導和傑出服務,本人謹恭請監督閣下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銜予葉錫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