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84屆大會 (2017)陳淑良博士榮譽文學博士 |
湯顯祖《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曾經成功演繹《牡丹亭》杜麗娘一角的白雪仙女士,對此體會最深。一往而深的,是白雪仙對藝術崇高情操的刻意追尋,對人生情緣的堅執固守;她成就了璀璨的演藝事業,締造了永恒的銀壇鴛侣。如今九十芳華,在姹紫千紅開遍的庭院裏,細味往昔良辰美景,樂見桃李成蔭,梨園生輝。
白雪仙女士,原名陳淑良,祖籍廣東順德,出生於演藝家庭,父親為「小生王」白駒榮。白雪仙十三歲拜師薛覺先,十六歲即任正印花旦,天資聰敏,稟賦不凡,敬業樂業,在粵劇演繹方法上改革創新,多所建樹。一九五六年,白雪仙與任劍輝組成「仙鳳鳴劇團」,起用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從中國傳統元曲雜劇、清代戲曲等文學作品取材,譜入詞藻華美的歌詞和口白,配上優美的古典小調,演繹為淒美動人的劇作,將粵劇表演藝術與中國古典文學完美結合,名劇《紅樓夢》、《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驚夢》、《蝶影紅梨記》、《九天玄女》等,並皆膾炙人口,風靡一時,奠定「仙鳳鳴」於粵劇發展史上的超然地位。
「仙鳳鳴劇團」在白雪仙的領導下,將京崑戲曲的身段、功架引入粵劇,同時改良傳統粵劇在服裝、佈景、音樂、燈光等效果,推陳出新,藉以提升粵劇的演藝水平,帶領觀眾走向更高的欣賞層次。白雪仙融會京崑注入粵劇,以舞蹈化的身段豐富了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達,同時講究劇本內容與身段配合,為求成功演繹《白蛇新傳》的武戲,白雪仙經孫養農夫人胡韺的介紹,請益張淑嫻老師,勤練腳下功夫,業精於勤,功在不舍。白雪仙除了強調台前表演藝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也參與幕後工作,她憶述為了成功演繹《紅樓夢》,「連道具設備都親自打點」;又對劇本人物性格,深入鑽研,條貫於胸,為求演繹《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決意細讀文學原著,孫夫人為此送來《玉茗堂牡丹亭》,白雪仙用心研讀,對杜麗娘的外貌、個性深入剖析,強調杜麗娘有「並不懦弱的薄唇」,並向唐滌生提出演出意見。對於粵劇演藝事業,白雪仙事事關注,一絲不苟,務求精益求精,力臻完美。白氏的唱腔,同樣千錘百煉,富有特色。白雪仙提出因應不同劇中人物而採取不同的演繹方式,強調唱腔須與劇情內容、人物特徵相互配合,不區一格,自出機杼,時稱「仙腔」。白雪仙口齒伶俐,唱腔多元;唐滌生深明關鍵,因人寫戲,《紅了櫻桃碎了心》的蕭桃紅,《三年一哭二郎橋》的楊春香,《紫釵記》的霍小玉,均屬唐滌生為白雪仙度身撰作的人物,以口白及小曲貫串全劇,白雪仙演來絲絲入扣,發揮淋漓盡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台上聲色藝全,綽約多姿;銀幕下戲路縱橫,古今皆宜。白雪仙於一九四七年開始拍攝電影,首部電影為新聲劇團戲寶《晨妻暮嫂》,自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六八年,她參演的電影接近二百部,經典之作包括《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紫釵記》、《帝女花》等,並皆口碑載道,深入民心。
當然,最為戲迷津津樂道的,自是白雪仙與任劍輝的佳人才子配,一雙完美的銀壇鴛侶,成功演繹無數愛情故事,時而郎情妾意,情意相投;時而纏綿悱惻,淒美動人。一九四五年,任白於新聲劇團初結台緣,自此合作無間,創造了劃時代的生旦配搭,台上比翼翩翩,台下同行並肩,心意相近,理想一致。為求傳承粵劇,培育幼苗,二人於一九六三年組成「雛鳳鳴劇團」,言傳身教,桃李芳菲。八九年任劍輝女士病逝,白雪仙追念摯友,援引《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以表哀思,哀音響徹,聞者傷悲。及後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俾能完成任劍輝女士生前願望,基金全面推廣粵劇文化及粵劇藝術研究,並捐助醫療、教育、安老等多項設施,德澤廣被,受惠者眾。「任白慈善基金」於二零零一年獲「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以表揚其對社會的貢獻。
一九九三年,白雪仙慷慨捐款資助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並將「仙鳯鳴劇團」歷屆演出之劇本、宣傳資料及照片等六千多項藏品交予中大託管,為研究香港粵劇發展提供參考,意義深遠。二零一六年,「任白慈善基金」決意悉數捐出上述珍貴藏品予中大圖書館永久庋藏,嘉惠學林。
陳淑良博士藝術成就卓越,梨園推尊,一致稱譽,備受各界嘉許。一九九六年,獲頒香港演藝學院榮譽院士銜。一九九七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大學院士銜。二零零一年,獲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二零零四年,獲香港大學名譽文學博士銜。二零零六年,獲國際演藝協會「卓越藝術家獎」。及後再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終身成就獎」,以及香港特區政府金紫荊星章。二零一四年,香港樹仁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銜,榮譽光寵,紛至沓來。
主席閣下,讓我們共同表揚一位情深一往的藝術名家,她對粵劇藝術情操的堅執,對情緣摯愛的恪守,對慈善事業的奉獻,立己達人,清高芳潔,明德自馨;她獨樹一幟的歌聲身段,塑造了無數的經典人物,為觀眾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就輝煌,本人謹恭請主席閣下頒授予陳淑良博士榮譽文學博士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