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ontent Pane
Congregation
小字型 normal text size 大字型
主内容开始

第62届大会 (2005)

李亦园教授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赞辞:
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先民如何认识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家族社群如何发展?普世文化各不相同,但为什么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总是异中存同?千百年来,仁者智者一直在深思冥想这些问题。宗教由是而生,哲学因此而兴起。但是通观整个人类从远古到今日生存发展的模式,自成一门学问的是人类学,横跨历史、考古、社会、语言、心理等研究范畴,独立旗帜。这一门与人息息相关的学问在西方是十八世纪后期逐渐形成,在中国更晚至二十世纪初才独立成研究教学的新范畴、新园地。李亦园教授参与这片新园地的开垦耕耘,五十年来,桃李盈溪,育才无数。中国人类学发展能有今天的茁壮茂盛,李教授居功至巨。 李教授一九三一年生于福建泉州,一九四八年中学毕业,转赴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转刚成立的考古人类学系,随当代名师李济、凌纯声等学习。一九五八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六零年返台,从事人类学研究教学工作,一九九八年正式退休。李教授前后发表专书计十八种,论文几二百篇,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理论、家族组织、比较宗教、神话传说等。这些领域有许多都是由李教授开始拓展。由于原先问津者少,而李教授识力精湛、治学严谨,他实地的田野工作,往往点石成金。他的研究成果,对当时乃至当今学术界的影响,至为巨大。 李教授的研究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他早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工作,主持高山族文化的调查工作,对一些即将消失的山地文化,进行田野调查,发表一系列的报告。其中包括邵族、排湾族、平埔族、雅美族、泰雅族、阿美族等各土着族群,对他们的家族部落、宗教信仰、经济生活,都作了详细的纪录和分析。一九八二年李教授接受政府的委托,应用人类学式的田野研究,评估当时的山地政策,对后来政府治理高山族的政策取向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高山族人民对自己身分的肯定,刺激并深化他们的族群意识。李教授一九六零年从美国深造返台,研究兴趣已渐渐从异文化转移到汉人文化。他先后几次越海到砂劳越、马来亚等地调查当地华人社区的文化现象,同时又在台湾的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他把东南亚华侨社会以及台湾汉人社会看作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两地移植,就这两个实验室里所呈现的现象,或同或异,写成多篇报告。其实对李教授来说,无论是高山族的研究或是华侨社区的调查,都是一种文化反思的过程。身处一个不熟悉的社群之中,面对着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异文化和己文化的交错冲击,常常会激发出一些特别的思考,对文化本质的探讨有莫大的启发。李教授是十七岁离开大陆,赴台就读,几十年的分隔,未尝让他稍减对故乡的怀念。一九八八年海峡两岸开放探亲,李教授老大回家,乡情浓郁,前后数十次返回大陆,足迹遍及南北许多城镇。他觉得自己一方面是倦游归来的故人,寻找记忆中的家国,一方面又是一个专业的人类学研究者,搜索研究的新资料。但是面对祖国山河,感情澎湃激动,已无法分辨自己是一个观察者,还是一个参与者。李教授这一时期发表有关大陆的研究,字里行间往往充满反思和感慨。李教授自此努力促进两岸的学术交流,把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带到一个更大更充满生机的田野,跨越政治的分隔,达到更高的融合。 李教授半个多世纪的田野工作,累积了不计其数的宝贵材料,以供后来者参考使用。更重要的是他在努力匪懈的研究分析中,创建了一套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理论。民间文化的探索向来是有别于上层的经典研究,和所谓「大传统」哲理思维的探讨有一定的距离。李教授另辟蹊径,从小传统入手,着眼在小市民的生活文化。他认为老百姓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欲,也是中国文化的表和里,欠缺对这些常民文化的了解,就难以窥探中国文化的全貌,了解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李教授的识见,学者至今仍奉为圭臬。 李教授一九五五年开始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工作,一九七零年出任所长,一九九八年退休,四十三年的辛勤成果,赢得院内外同仁一致的推崇。他一九八四年当选院士,这是学术界最高的荣誉。同年他应台湾清华大学之邀,加入行列,创办人文社会学院。学院以人文社会学命名的,这是大学史上的创举。李教授六年之内,创立三个学系,六个研究所,替原来以理工见称的清华校园添加一分不可多得的人文气息。一九八九年他出任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的执行长,二零零一年升任为董事长,这是他从头开始筹备而设立的另一国际学术交流机构,再一次展现李教授的行政才华和识见。在他的策划领导下,基金会积极将汉学研究推广到国际学界,推动各国对中华文化作深入的研究,同时基金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奖助中华文化研究的机构。 李教授曾荣获法国巴黎(梭邦)大学、澳洲格利斐斯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等校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德国海德堡大学大学奖章,捷克查尔斯大学特殊贡献奖,台湾行政院文化奖,诸项殊荣都是肯定他在学术文化界的崇高地位。多年来,李教授亦给予香港中文大学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他一九九六至二零零零年出任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委员,多次访问,提供宝贵意见。李教授曾两次担任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校外考试委员,人类学系多位教授都出其门下,李教授对中大的学术发展,贡献良多。 曾有学者说过,学人类学是一件很寂寞的事,下乡入镇,作田野调查,尤其辛苦。对李教授来说,田野工作,虽有时艰苦劳累,但是他却乐此不疲。田野是他的活水源头,一切的资料和灵感都来自实际的民间群众。哪怕是再短暂的接触,他也可以找寻到再新鲜不过的文化现象。他愿意与乡民来往,和他们一起生活,最接近村民的日常生活,才最能体会他们的想法,所得到的收获也是最宝贵的。李教授数十年来建立本土化的人类学研究,目的是在于打破东西方文化研究的抗衡,跳出固步自封的窠臼,提出新的方法理论,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真象,从而建构一种可以适合全人类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行为与文化理论。李先生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仁者。他有智者无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有仁者无比的爱心和热诚。谨恭请监督阁下颁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衔予李亦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