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ontent Pane
Congregation
小字型 normal text size 大字型
主內容開始

錢永健教授

第67屆大會 (2009)

錢永健教授

榮譽理學博士


讚辭:

近年生物科學領域最重大的進展之一,是科學家能即時追蹤活細胞內多種生物化學過程。他們透過光學顯微鏡,得睹某些基因活化或蛋白表達的情形。藉著觀察這種細胞內的分子互動過程,就能研究癌細胞的誕生和擴散,也可以一探人腦內電流傳導路徑的互動方式。在座的一些科學家始習科學時,不曾夢想竟可窺探這些神秘旅程。這要從一九六零年代說起,當時科學家發現有水母能在黑暗中發出光芒,因而開始抽取這些名為綠色熒光蛋白的發光分子,用於追蹤上述種種生物化學過程。綠色熒光蛋白技術是研究利器,對其開發、改良及應用貢獻至鉅者,正是今日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錢永健教授。錢教授研究及開發綠色熒光蛋白的工作,發前人所未發,因而獲頒二零零八年諾貝爾化學獎。

錢永健教授生於紐約一個華人家庭,早歲肄業於哈佛學院,及後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開始研究以染料追蹤神經傳遞時細胞內鈣的生成。他悉心鑽研,不斷改良染料,提供更多選擇,並成功研發毋須靠注射而將染料導入活細胞的技術。在劍橋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他返回美國覓職,應聘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他在諾貝爾獎的得獎自述中,憶述一九八一年出任柏克萊大學助理教授時,正值加州削減大學經費,該校陷於財困。儘管實驗室創設經費緊絀,錢教授仍在其間完成了許多重要研究,同時也發表了不少精闢論文。然而,研究如要更上層樓,非有較充裕的經費不可;而且他那種結合化學與生物學的研究,在當時的科研界獨樹一幟,必須借助更靈活的聘任模式配合。終於他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覓得合適的環境,並獲該校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支持。自一九八九年移師聖迭戈工作至今,錢教授的諾貝爾得獎項目,大都在該校完成。

錢教授從小熱愛科學,父母也樂於鼓勵,予以支持。兒時父母曾送他一套化學實驗用具,到長大後不敷應用,任職工程師的父親為繼續培養他的興趣,又給他買來更危險的化學原料,更容許兒子在家中地下室做實驗,當中有些可潛在不少風險。這些實驗不少也反映了錢教授小時候的鴻鵠之志。錢教授的諾貝爾獎得獎自述中刊登了一張照片,可見一套以多個塑膠容器、燒杯及燒瓶湊合而成的化學儀器,其作用是通過這些相連組件,產生連串化學反應,試圖仿製阿司匹林!雖然最終未竟全功,但部分程序還是完成了,令他對科學的真諦深有所悟。自此科學的探索精神就在他心中萌芽,攫住他的所思所想,盤據了他的想像。

錢教授參加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贊助的俄亥俄大學暑期研究計劃時,年僅十五歲。風趣的他自嘲當年的研究製造出「許多成分不清不楚的無定形沉澱物」,還測量其紅外線光譜。縱使該暑期研究的「數據不大可靠」,但同年年底,他還是憑此參加了全美西屋科學天才比賽,並最終奪魁,獲頒一萬美元的獎項。他曾經寫道:「當年的那項研究漏洞百出,究竟因何得獎,我至今仍大惑不解;並且對參加科學比賽,一直心生抗拒。」雖然錢教授對這種競賽不以為然,但其科學生涯卻由此開展。

錢教授不僅於未冠之年嶄露頭角,歷年更因研究超卓而獲頒無數獎項及榮譽,包括一九八三年塞爾傑出學者獎;一九九一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一九九五年亞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一九九八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銜;二零零二年荷蘭皇家科學院海尼根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獎;二零零四年以色列沃爾夫獎醫學獎;二零零六年倫敦皇家學會外籍會員榮銜,以及二零零八年美國細胞生物學會威爾遜獎。

錢教授追本溯源,為其華裔根源感到自豪,述及身為吳越王錢鏐第三十四世孫,說先祖「立吳越國於杭州一帶,並大興土木,國為之昌」。近代錢氏族人也不乏顯赫之輩,錢父的堂弟是素有「中國飛彈之父」美譽的航空工程師錢學森先生;錢教授之父錢學榘先生也是航空工程師,曾獲獎學金負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錢教授以鬼斧神工的工程技術,利用綠色熒光蛋白分子創造出斑爛的熒光蛋白,諸色俱備,媲美彩虹,這種工程天賦或許繼承自遠祖的遺傳。

香港中文大學素來積極表彰成就昭著的傑出華裔人士,有鑑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教授的超卓貢獻,本人謹恭請監督閣下頒授榮譽理學博士銜予錢永健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