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ontent Pane
Congregation
小字型 normal text size 大字型
主内容开始

徐冠华教授

第68届大会 (2010)

徐冠华教授

荣誉理学博士


赞辞: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诗人从多角度饱览庐山美景后的领悟:局中人往往受到主观囿限,未能得睹事物的全象。二十一世纪,社会人事与自然环境同样变化急剧:要对我们身处的地球有全盘认识,也必须采取遥远宏观的角度。在太空巡梭的监测卫星,担任了居高远观,收集地球环境资料的责任。在中文大学山巅,有一个中国南方最重要的遥感设施,昼夜不断接收监察卫星的数据,让我们可以监察全球的环境变化。这是中大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的卫星遥感接收站。接收站的成立,得力于今日在座的一位高瞻远瞩的科学家。

徐冠华教授为遥感应用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七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中大太空所)伟伦太空与地球科学研究讲座教授。徐教授于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系,一九七九至八一年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遥感科学研究;历任中国林业科学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部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谘询委员会委员、遥感信息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中国至为有名,是一个「专家多、大家多、名家多」的委员会。身为委员会主任,徐教授积极推动科教兴国、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科技、文化、医务、卫生、体育界众多委员都深入地震区亲力亲为,做了实际的抗震救灾工作,充分体现了广博深厚的爱心。面对神秘的太空,人类会不期然产生杳渺的遐思。徐教授是太空专家,研究范围自然深入神秘杳冥;不过徐教授同样关心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关心民间疾苦。就这点看,徐教授的专业接触极广,是民胞物与、贯通天人的专业。

徐教授领导国家发展高新科技贡献卓越,曾主持多项重要的国家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获多次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励。徐教授成功研发国内最早用于资源调查的遥感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在遥感综合调查及系列制图的理论和方法上有一系列创造,组织了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大规模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调查结论肯定了三北防护林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并为该区域未来生态建设和造林规划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徐教授担任科技部部长期间,大力提倡科技开放,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吸纳、交流。经徐教授积极推动,国外的出色人才得以在国内发挥所长,国内的出色人才得以在国外开拓新境。特别在二零零三至二零零五年,徐教授担任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二零零六至二零二零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一职时,力竭心力,为制定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相应政策,做出了贡献。徐冠华教授自二零零七年离开科技部部长职务以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全球变化研究工作中去。徐教授以其广泛的影响力,领导起草了中国全球变化战略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科技部制定并启动了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从此,全球变化研究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长期、稳定而充分的资金支持。徐教授在科学界地位崇高,为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荣获意大利总统科学和文化金奖;并先后获泰国亚洲理工学院颁授荣誉科技博士学位;香港城巿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美国马利兰大学颁授荣誉公共服务博士学位。

徐教授与中大渊源极深,一九九九年出任中大地球信息科学联合实验室特邀顾问,同时访问中大;二零零五年十月主持中大卫星遥感地面接收站第一期工程落成暨太空所成立典礼,并就任中大工程学院荣誉教授,主持「中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与香港的角色」杰出讲座。二零零八年一月至五月,徐教授任中大太空所访问学人,以《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展望》为题主持讲座。二零零八年五月起,徐教授出任中大太空所伟伦太空与地球科学研究讲座教授,就中国环境问题、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对地观测研究、中国资料和数据共享及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以及中国参与的重大国际科研合作专案主持讲座。徐教授加盟中大,有助促进中大太空所的研究、教育培训、技术开发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中大在遥感科技上的领导地位,对中大贡献卓着。

主席先生,徐冠华教授在学术界成就超迈,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有卓越贡献,多年来与中文大学有密切关系,为提升中大在科学技术界的地位做了大量工作,成就非凡。本人谨恭请主席先生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予徐冠华教授。

 

此赞辞由黄国彬教授撰写